魚飼料生產線廠家簡析飼料對魚的影響
更新時間:2020-01-06 點擊次數:1026次
魚飼料生產線廠家簡析飼料對魚的影響
飼料是魚類養殖生產上開支大的一項。一般飼料支出約占養殖成本的60%~75%。可見,采用恰當的加工技術,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飼料加工的目的也正是為了充分挖掘和發揮飼料營養價值的潛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飼養效果。
飼料加工對動物營養的影響一直是飼料加工工藝學家和營養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它是科學配方得以實現的保證。將加工工藝學科與動物營養學科有機結合,使得動物生產性能、機體健康和動物產品的質量有更大的提高。近年來,隨著養殖業的發展,人們對飼料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飼料加工方法和加工技術也在不斷拓展和進步。為適應這一發展需要,人們對加工過程對營養影響的研究,即加工過程對飼料營養價值和動物生產性能影響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為此,本文把近年來實驗室的有關研究結果作一總結。
魚類對食物的消化作用主要依賴于消化酶的作用。食物成分要能夠被水解,首先要能夠溶解于水中,即由固體狀態變為可溶解或懸浮狀態(膠體溶液)。隨后,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將大分子的蛋白質肽鏈水解為不同氨基酸殘基的小肽鏈(或肽段),再在肽酶作用下水解為小肽(如二肽、三肽)、氨基酸,才能被魚體吸收和利用。因此,飼料中蛋白要很好地被魚體消化和吸收,就需有很好的水溶性。飼料蛋白質溶解度的測定就是了解蛋白質的溶解性,也是評價飼料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指標之一。
目前,大豆蛋白質溶解度的研究較多,并把溶解度作為加工質量指標之一進行評價。膨化使飼料蛋白質變性,打破原來的原子結構,氫和二硫化合物的鍵重新排列,形成具有彈性的網狀結構,新生基質含各種可溶物,可與淀粉基質相混,增強飼料穩定性和提高營養成分的消化率。經過膨化的蛋白質,其分散性指數(PDI)會有所下降,而對蛋白質含量無影響。大豆膨化加工后,其蛋白質溶解度隨膨化溫度的升高而呈線性下降,當膨化溫度達140℃時,蛋白質溶解度驟然下降至32.59%,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熱變性之后疏水性鍵亞基的活性增強而發生的聚集作用,同時賴氨酸受損嚴重,比生大豆下降約8.75%,這是由于膨化過程中氨基酸與還原性糖類發生了美拉德反應。但對其它飼料膨化后,其蛋白質溶解度產生的變化還未見報道。為此,我們采用Dale等(1987)方法對幾種飼料的蛋白質的溶解度進行了測定,其結果見表2。
魚飼料營養價值的評定,除了對所配制的飼料營養價值進行評價外,還需對組成配合飼料的飼料原料之營養價值進行評定,且后一種評價可能更具有實際意義,因為配合飼料的營養價值或消化率等于各原料營養價值或消化率的總和,若準確知道了各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那么基于可加性原理,配合飼料本身的營養價值即可簡單地推算出,這對飼料生產部門飼料配方的研制和調整無疑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從魚類營養研究的歷史看,體內消化法是魚類營養學家研究比較*、運用成熟的一套方法,也是目前上在實驗室內進行魚飼料消化率測定的方法。但由于魚類生活在水域環境中,要進行活體或在體外研究非常困難,但離體消化率高的原料在魚體內也應具有較高的消化率。基于以上原則,我們用體外消化法探討了魚腸道對幾種飼料的消化率(見表3),力圖建立一種能夠快速、準確測定魚體對不同飼料原料和配合飼料消化利用能力的研究方法。